2015年初,一部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且不论这部记录片引起的各种争议,它最大的价值就在于高调地将污染、能耗、环保这些问题摆在了人们的视野下,引发了全民的思考。
2015年初,一部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且不论这部记录片引起的各种争议,它最大的价值就在于高调地将污染、能耗、环保这些问题摆在了人们的视野下,引发了全民的思考。
近十年来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在消耗大量能源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我国对高污染、高能耗等问题的管理却较为粗放。虽然近年来我国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了扩大低耗能产业、抑制高耗能产业、淘汰落后产能等一系列举措,但是制造业高污染、高能耗的形式依然严峻。
高污染和高能耗其实是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高污染。工业发展的同时,给环境带来污染,这在历史上并非罕见,1952年臭名昭著的伦敦大雾就是前车之鉴。事实上,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高污染的生产和消费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无论是空气、水源还是土壤,污染问题都已形势严峻。以往的能源供给和消费模式已难以为继,污染治理刻不容缓。
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分别增长1.4倍、2.6倍、4倍和168倍,带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了2.6个百分点。未来清洁能源必将从补充能源,成为替代能源,最终扛起能源消费的大旗。
除了发展清洁能源外,企业主动治污也至关重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国制造业都是依靠低要素价格保持快速增长,其中环境更是被作为了廉价的生产要素。这直接导致中国制造业长期对环境透支,如果算上环境成本,实际上我国很多企业是亏损的。主动治污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一方面应该主动对各类排放进行有效治理,目前已有很多成熟的解决方案来支持,例如广西博世科就提供了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应该从源头开始保护环境,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应该考虑如何才能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
其次是高能耗。高能耗一直是我国制造业的痛点。近年来国家一直倡导节能降耗,经过几年的大力推进目前已初见成效:“十二五”期间,我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8.2%,完成了“十二五”降低16%的预期目标。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许多问题仍不容忽视。高耗能行业如钢铁、电解铝等的煤炭消费比重仍然偏高,能源的生产也面临着资源的约束,我国的节能降耗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节能降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方面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应加大各类节能技术与节能设备的研究与应用,如变频技术、伺服电机等。《中国制造2025》已明确指出,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e-works认为,虽然制造业高污染、高能耗的问题经过了几年的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我国形势依然严峻。目前大多制造企业的节能降污还停留在口头上,或由相关政策倒逼而为,特别是在污染治理方面,拿出实际举措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中国制造企业必须更加重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延伸阅读:
我国能源结构加速清洁化
黄金机遇中暗藏三大风险 光伏市场重组寻求破局
国内环境污染现状分析粗放式制造业扩张达极限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