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略中小企业的个性,试图用一种共性服务往满足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类型、不同生产模式的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治理需求,是不可行的。从事企业信息化的研究机构和信息化厂商,有必要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战略进行再思考。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42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是加快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也是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依托。中小企业的优点是“船小好掉头”,能够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但其共性问题是管理不规范、研发能力弱、高级人才缺乏、资金不足、竞争力不强。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信息化的应用水平也参差不齐。信息化基础的薄弱,反过来又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那么,广大中小企业如何有效地实施信息化,避免走弯路?如何能够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增效,获得实实在在的价值?如何通过信息化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找到发展壮大的契机?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地探索。
一、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共性问题与难点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栋梁,然而,管理、技术、营销与资金等诸多问题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信息化建设对于中小企业的成长与增效至关重要,正确实施信息化,的确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技术的理解、信息化实施的方法,以及信息化能够为企业带来的价值认识还很肤浅。不可否认的是,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对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往往无从把握,存在畏惧和排斥心理。
管理模式转型难度大: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积累了过多的“人治”色彩,管理制度、考核体系、业务流程大多是老板说了算,难以一下子形成科学的体系。而信息化的基础是管理的规范化,中小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要实现从“人治”到“法制”的转型难度较大。
信息化基础非常薄弱:很多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缺乏意识,没有专门的IT部门甚至没有专门人员负责。即使有信息化的应用,也是部门各自为政,运行于不同平台,无法很好地集成,造成重复录入、数据不同步、数据无法共享等问题。
信息化建设缺乏规划:很多中小企业对信息化需求不很明确,往往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搞信息化,该怎么上,如何实施等,有些企业就算是做了规划,也只是一些IT技术的罗列,难以真正结合企业实际。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大多数中小企业还处于解决生存问题的阶段,因此对于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同时,对信息化也难以有持续性的投资。
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人员,大多是纯粹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往往停留在修电脑、检查网络等初级阶段,对于管理知识和企业的业务流程了解不多,难以胜任信息化的规划与实施的重任。
虽然中小企业量大面广,但是对于信息化厂商而言,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属于“碎银子”。因此,信息化供应商对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也并不真正重视,往往只是希望卖一些标准化的软件产品给企业。同时,面向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服务的专业机构也还不多。
所以,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难点在于:由于中小企业对信息化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导致信息化厂商和服务机构服务中小企业难以取得盈利,因而不够重视;而这又导致了本来就十分缺乏专业人才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难以取得实效。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的一个怪圈。
因此,要破解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怪圈,就必须引入创新的思路。

图1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共性问题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e-works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以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