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日本制造业,人们脑海中必然浮现出“丰田生产方式”,作为精益生产的终极范式,这套以"准时化生产"和"持续改善"为核心的管理哲学,不仅重塑了日本的工业体系,更演化为全球工业管理的通用语法。
实际上,这个人口仅1.23亿,资源匮乏的岛国,创造出了4.26万亿美元的经济体量,位于全球前列。而在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中,若想长久稳固这一优势地位,其制造业所蕴含的成功秘诀,显然远非精益生产一个。
用最少的钱干最多的事
日本的低成本自动化(LCIA)脱胎于丰田生产方式中的"自働化"(Jidoka)理念,通过融合机械传动、重力原理、气动控制等基础技术,
构建出“极简设计+精益思维+人机协同”的创新范式。
相较于动辄千万级投资的转型方案,LCIA简直是“用最少的钱干最多的事”的代表,凭借三个核心优势破解制造升级悖论:其一,单点改善成本可控,万元级投入即可实现产线瓶颈突破;其二,柔性设计适配多品种生产,通过可调节工装和组合式模具快速响应订单变化;其三,强调人机工程学优化,将员工经验固化为标准化改善工具,形成持续改善的良性循环。
这种以"省人化"而非"无人化"为目标的技改路径,用模块化装置取代复杂设备,用物理原理替代电子控制,重新定义了中小制造企业的生存法则——不是用自动化取代人,而是让人成为自动化进化的主角,打造了一条"轻资产智能化"的转型通道。
2024年,e-works日本考察团在欧姆龙草津工厂目睹了LCIA的典型应用场景。在工序管理方面欧姆龙草津工厂实行分级策略,对于简单重复且易出错的多点比对检查工序,采用低成本机械检测装置实现全自动化;而对于需要灵活操作的精密组装环节,则保留人工操作并配备智能辅助工具。SMT混流自动化产线仅投入全自动化方案十分之一的成本,
就完成了作业总工时50% 的自动化改造,生产效率提升超过200%,同时借助机械化防错系统,将制造不良率降低了40%。
草津工厂人与机械优化协作的“半自动化”(来源:欧姆龙官网)
信仰质量的造物哲学
在日本企业的经营哲学中,
“Monozukuri”是一个核心概念。这个纯用日语平假名书写的词汇,承载着深厚的本土产业文化内涵。它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制造活动,更代表着一种将研发、生产、采购等环节有机融合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工艺的精进与对完美品质的执着追求被提升到了信仰的高度。
这种理念体现在对生产细节的极致把控上。牧野机床始终坚持“Quality First”的企业理念,在工厂建设与生产流程的每一处环节,均对温度、湿度、洁净度等环境要素实施严苛管控。工厂内每根柱子上均匀分布着多个温度感应器,将生产环境的温度精准维持在23度,误差控制在正负一度以内。同时,湿度被恒定保持在35%——既能有效杜绝零件生锈的隐患,又能巧妙规避因湿度过低而产生的静电干扰,为生产过程的平稳有序以及产品质量的卓越可靠提供了坚实保障。
牧野机床“质量第一”企业理念
这都是 “Monozukuri”精神的具象化表达。日本制造业者坚信,产品品质的提升存在于每一个细微环节:从原材料的严苛筛选,到设计方案的反复推敲,再到生产流程的持续优化,每个步骤都被赋予了塑造完美产品的使命。
这种对质量的偏执追求,已超越了单纯的商业考量,演变为一种融入产业血脉的文化基因。
“Monozukuri”所蕴含的,不仅是看得见的技术创新,更是看不见的匠人精神——对工艺的敬畏之心、对细节的苛求态度、对改进的永不停歇。
正是这种将“制造”升华为“创造”的独特理念,使日本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版图上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节能环保构建绿色社会
由于日本国内资源匮乏,日本制造企业一直秉持着减少浪费、节能环保的绿色发展理念。早在1979年,日本就颁布了《有关能源使用合理化的法律》即日本节能法。
该法律针对工厂、运输、建筑物以及机器器具等多个领域的节能措施都提出了明确且严格的要求。
在制造环节,日本推行了“领跑者”(Top Runner)制度,这一制度以能耗效率最佳产品的值为基础来设定目标标准值,将那些必须达到同一目标标准值的产品归为一类,
并且会依据产品的技术进步情况,持续对标准值进行修订和完善。
随着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日本制造企业进一步加大了在节能减排工作上的投入力度,
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
e-works深入阿尔卑斯阿尔派的古川第二工厂,据了解,为了实现节能减排,他们采用了太阳能发电、地热空调系统,同时还运用了排热和雨水回收再利用等可再生能源技术,
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了50%。
横河电机通过引进和使用能源消耗可视化系统,持续开展组织改进活动,不仅实现了产值的翻倍增长,而且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维持不变,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横河电机引入的工厂能源管理系统工作示意图
人才培养与技能传承体系
人才是日本制造业发达的根基。因此,日本有重视教育的传统。1951年,日本制定《产业教育振兴法》构建起日本职业教育的底层逻辑,即学校教育职业化、企业培训法定化、资格认证贯通化,
形成学校、企业、政府协同进化的三位一体职业教育生态,为日本制造业输送了大量专业化、实战型人才。
日本企业同样将人才视为公司宝贵资产之一,为员工提供多样的人才培养计划。
例如,雅马哈为每个工人定制了5级人才培养计划,促进他们从单线到多线最终掌握全工序的技能成长,致力于让每一位员工都成为多面手,实现从单一人才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牧野机床通过文化传承、培训学习等方式不仅提升员工的技能,让员工快速适应数字化转型,同时也打造了和谐的企业生态关系,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
日本制造业的发展,始于精益却不止于精益——当低成本自动化让中小制造企业叩开智能制造之门,当“Monozukuri”精神将质量追求熔铸为产业信仰,当共生战略在全球市场织就价值网络,当技能传承与人才体系持续输送创新动能,
这个资源有限的岛国始终在用多元进化密码书写制造业的进阶之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若想触摸日本制造业的真实肌理,欢迎报名e-works 2025第十届日本精益制造考察。
本次考察将参观全球知名综合性企业集团三菱电机、全球知名电子设备制造商欧姆龙、全球气动行业领军企业SMC、全球领先汽车空调供应商三电集团、TPS完美落地优秀企业AVEX株式会社、丰田精益生产落地代表企业KTC等。
近距离观察技术革新与管理哲学的落地实践,让他山之石真正成为启迪本土制造升级的活水,在对标中寻得属于自己的进化路径。
详情请点击:
2025第十届日本精益制造考察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