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随着制造业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数据,我国规上制造业的营业收入利润率已不足5%。若外部环境变动加剧,而内部管理手段不能随机应变,则很可能导致企业经营亏损。然而,在近10年间,国内制造业已从劳动密集型逐步转变为知识技能密集型。企业通过引入CAD工具,将原手工图版转换为计算机辅助设计,并采购自动化机器人以替代人力资源。显而易见,制造业正积极尝试新技术,以提升企业盈利能力。人工智能的兴起,为制造业带来了继CAD和机器人之后的第三次发展机遇。本文在已确定的静态排程算法基础上,将进一步探讨基于AI的动态排程。
2.生产过程的智能排程
生产过程的排程目前主要分为静态排程和动态排程两种。静态排程类似于现行的APS系统,通过系统集成接口采集各相关环节的关键信息,基于APS的固定算法,生成特定的生产排程。真正让智能排程区别于APS系统的是,AI能够基于基础数据并结合利润生成生产排程,而APS则是基于既定规则生成排程。结果是,AI能根据大数据精确计算出利润最高的生产排程,而APS的既定算法大概率无法生成利润最高的排程。
2.1 AI动静态排程的难点
静态排程需要从各系统中采集关键信息,根据图1可知,具备AI智能排程的系统至少需要与20多个系统或工具集成,而每个系统或工具中又要采集多组信息,静态排程特指在变动较少的情况,通过销售额与生产成本费用的计算,定量确定生产计划。而实际业务情况总是存在着变动,订单信息、产品结构、工艺路线、订单优先级的情况总会随着业务情况出现变化,而来料质检、成品检验、外部认证等工作也会因出现意外情况而不可控,若单纯的套用静态排程,则很可能出现计划安排与实际不匹配的情况,为了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则需要借助AI在利用静态排程算法的基础上,引入动态排程,以实现在有限的资源(人员、设备)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图1 各系统主体要素间的关联关系
从静态排程的基本算法可知,若服务器性能足够,则在一定计算周期内,不仅定性,还可定量测算出订单若按计划执行后可获得的利润。但若服务器性能不佳或计算量过大时,利润最优值可能无法通过穷举并定量确定,只能通过尽可能扩大迭代次数寻求次优解。而动态排程的计算量远超静态排程,且逻辑算法之复杂也远超静态排程。具体难点,详见表1。
表1 动静态排程难点
2.2 影响动态排程的因素
制造业的销售订单通常分为3类,①固定产品批量采购,②定制化产品少量采购,③混合多产品及类型采购。真正影响动态排程的事项一般有以下几类:
1)销售端变动
客户采购量发生变化
例如客户初期采购量为A款50台,后又调整为30台或80台。此类的变化最为考验采购及财务:采购量增加,势必会增加原材料的消耗,而一般销售订单都会约定交期,若采购不及时,影响交期势必会产生违约情况。同理当采购量减少,前期若为了控制成本而预先备货备料,则因销售量减少而产生物料积压甚至报废,最佳情况也是调拨至其他订单销售。当然无论是违约还是报废都会对利润产生影响,所以应对的情况应规范合同条款,例如减少采购量,则应考虑产品不同生命周期下的变动成本,而对于增加采购量,则应另行约定交付时间或者额外签署合同。
产品交付时间发生变动
此类型一般两种变化,例如:当采购量为大批量时,原下单时未考虑接受能力,故下单后要求拆分交期,例如30%按合同原期交付,30%按合同原期延期1个月交付,剩下40%再延期1个月。当小批量采购时,为应对市场情况需要提前或延后交付,但此种情况一般不涉及订单拆分。
产品或服务需求发生变化
此种情况一般为需求发生的变动,例如电机原产品使用进口轴承,现为降本需要替换成国产轴承。亦或者对原产品需要增加绝缘漆图层等需求变化,因此而需要调整产品结构及工艺路线,甚至需要将安装中的半成品拆卸后重新返工,中间可能涉及已安装的零件报废等成本支出。
对服务而言,其包装方式,货运(陆运、空运、海运)方式等都可能应客户要求而发生变化,此类变化一般涉及原包装材料及货运服务的调整及违约。
2)设计端变更
设计BOM变化
此类变化包括发现产品不符合交付要求,对产品BOM及物料主动发起变更,一般主要涉及物料用量、材料、产品结构等变化。此类变化在未生产前,主要变化的成本在于人工,而一旦转生产后再提起设计变更,则影响甚广,可能涉及已生产及已采购的物料/产品报废、返工成本、交货延期引发的违约、临时采购而所需的加急成本等。
工艺BOM/制造BOM/工艺路线/替换件变化
当设计BOM发生变化后,通常会引发后续一系列变更,此部分的变化如同设计BOM变化,除上述涉及内容外,还会给周边部门增加工作量。
3)制造端变更
工单调整
一般设计阶段完成后,就会进入到制造端,当物料齐备后,生产则应根据工单按部就班地生产,而若考虑到临时插单则需要随时调整生产工单。调整方式形式上可按时间、按数量进行变化,其特点是只要精细度由粗至细,则即使在不更改计算逻辑的情况下,也将极大消耗计算资源。
设备/人员/能源变化
这部分一般涉及设备临时检修、人员请假、临时拉闸限电等意外情况,通常来说:除高价值设备一般数量有限无法替代以外,其余人力资源及能源变化都可以有临时替代措施。
4)其他变更
这部分变更通常与外部供应商相关,包括采购物料无法按交期交货,来料质检未通过,供应商配送途中物品遗失等外部情况。
2.3 动态排程场景分析及计算
上述因素已做初步分析,现举例说明AI在动态排程上,借助算法及对于事态的理解,为企业赚取利润。
为模拟企业实际情况,现介绍模拟背景:
表2 模拟背景
由上述背景可知,订单A及订单B的物料总需求为2500个原材料A+1700原材料B,而仓库中恰好有等量的原材料。而基于BOM及工艺两部分信息可算出生产总耗时:
表3 生产总耗时
再分析销售订单,可知订单C为紧急插单,而此时的应对措施只有3种:①将订单A及订单B的产能及已生产的产量全部调拨给订单C,②保留订单A及订单B的1.1~1.4日的已生产量,自1.5日起,按双班或三班的方式生产,并将产生的所有产能优先供给订单C,剩余部分再充作订单A及订单B的产能补充。③每天安排单班,订单交付除应获利以外,还需要扣除相应的违约金。
具有AI能力的动态排产应根据所有的可能性,通过海量计算,最终通过核价比对利润,最终确定采用哪一种方式。
根据静态排程文章中提到的算法,本次考虑到订单C以插单模式进入,最佳生产排程为:
1.1~1.4日,按单班8小时工作,产能为:
表4 产能
因1.2日订单B的主体产品依旧为001及002,所以1.1~1.4日期间,班组不调整生产次序,依旧全力加工001产品至288台。但因1.5日订单C紧急插单,通过AI自我分析可知,订单C需要交付800个X,400个Y以及1200个P,1200个Q。考虑到X及Y的需求量可以直接从1.1-1.4的产能中优先调拨,所以自1.5日起,优先生产P及Q,其产量计划为:
表5 产量计划
所以当1.1~1.9日期间,共生产288台001,480台002,若空运在一天内交付,则订单C于1.10顺利完成。
通过AI自我分析可知,订单A的优先级应高于订单B,所以后续产能应全部交由订单A,则生产产量计划为:
表6 生产产量计划
从上表可知,1.10~1.14日期间,共新生产216台001,192台002,加上生产订单C是结余的88台001及80台002,已能满足交付,若海运1天能抵达客户,则1.15日完成订单A的交付,且无逾期。
订单B的生产计划为:
表7 订单B的生产计划
由上表可知在1.17日完成订单B的生产,后续时间可交由陆路运输。
3.总结
在多重条件制约下,AI动态排产可不受任何已有的算法约束,在理解业务场景的模式下,自动根据现有的条件,通过合理分配各种资源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反观APS一直拘泥且依赖于内置既定算法,当业务情况稍有变动,则APS就不能很好地应对,或者锁单周期过长,导致生产效能及利润双下降。而AI可自适应业务,自学习自理解业务场景,根据不同的情况自动生成算法,并根据算法基于强大的服务器性能得出最优解,为企业降本增效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及支持。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