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智造新标杆:突破传统,AI视觉为智造装上“智慧之眼”

2025-07-30陈晗

29阅
本文将通过实际场景,深入剖析AI技术如何赋能制造,并探讨其带来的深远价值。
前言

       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全球制造业正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AI技术的深度应用不仅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更成为解决传统生产模式中高成本、低灵活性等痛点的关键路径。以工业硅、多晶硅等高能耗、高精度生产工艺为例,其生产过程涉及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与设备协同控制,对智能化技术的需求尤为迫切。本文将通过实际场景,深入剖析AI技术如何赋能制造,并探讨其带来的深远价值。

一、成品货位AI自动识别:从人工核查到智能管理

       成品冷却区是工业硅生产流程中的重要环节,但长期以来,人工操作占比高。作业人员需要在高温、粉尘等恶劣环境下进行重复性劳动,劳动强度大且工作效率低下。此外,由于缺乏精确的时间确认机制,出料冷却时间往往无法准确掌握,影响了后续工序的正常流转。

       企业采用了智能化监控与信息联动技术:

       1、在厂房关键位置部署AI视频监控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捕捉货位状态(有无物料),并通过图像识别技术精准判断货位占用情况。

       2、通过与MES系统的无缝对接,当出料硅板按批次到达冷却区时,系统会自动向现场人员发送推送通知和提示信息,确保每个批次的硅板都能精准到达指定位置。
 
成品冷却区货位监控
图1 成品冷却区货位监控

       通过AI视频监控,减少了人工核查的工作量,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精确确认冷却时间,保障了后续工序的顺利开展。降低员工暴露于恶劣环境的时间,提升作业安全性。

二、晶棒长度直径自动识别:告别繁琐测量,迈向智能检测

       在硅芯切割工序中,晶棒的长度和直径测量是一项繁琐且耗时的任务。作业人员需使用卷尺和游标卡尺逐一测量,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因人为因素导致误差。

       为解决这一痛点,企业在车间引入高精度AI视觉系统,通过多角度拍摄和深度学习算法,快速而精准地测量晶棒的长度和直径。然后将测量结果(包括晶棒编号、长度、直径)实时上传至MES系统,并自动推送给主操和班长,便于及时调整生产计划。
 
晶棒长度测量
图2 晶棒长度测量

       通过AI视觉系统的应用,晶棒长度和直径的测量时间从数分钟缩短至几秒钟,效率得到飞跃式提升,同时彻底消除了人为操作可能带来的误差,确保了产品质量的一致性。此外,测量数据能够实时上传并与MES系统无缝对接,实现了生产数据的实时共享,大大增强了管理的透明度,为生产决策提供了更加精准和可靠的支持。

三、料袋完整性自动识别:让隐患无处遁形

       多晶硅成品装袋环节,自动装料机的机械臂在执行原料抓取任务时,无法感知料袋是否破损或受潮。一旦问题未被及时发现,可能导致原料浪费甚至生产线停摆。

       针对这一生产难题,企业通过AI视觉与工业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了从缺陷识别到质量追溯的完整闭环:

       1.通过高分辨率摄像头捕捉料袋表面的细微变化,AI算法能够精准判断料袋是否存在破损或受潮迹象,例如颜色异常、水渍残留等。

       2.数据同步与MES对接:一旦检测到异常,相关信息会自动同步至MES系统,并录入问题追踪模块,便于工作人员快速定位问题根源。
 
料袋异常检测
图3 料袋异常检测

       通过AI视觉技术的应用,系统能够提前发现料袋破损或受潮等潜在隐患,有效避免质量问题的扩散,同时大幅减少人工检查的工作量,从而释放更多劳动力资源。此外,这一智能化手段还显著提升了作业的安全性,并优化了原料的利用率,为生产流程的稳定性和高效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废硅粉AI自动识别:智能管理助力绿色生产

       在冷氢化车间,作业人员需频繁核对废硅粉数量后安排车辆和人员。这一过程不仅耗费大量时间,还容易出现数据误差。

       企业通过经典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低成本实现智能化改造:

       1.在废硅粉存放区域部署AI视频监控系统,实时识别废硅粉的存放状态及数量。

       2.采集的数据与MES系统对接,当废硅粉放置到临时存放位置时,系统会自动向倒运人员发送推送通知,包含具体数量信息,以便优化车辆和人员调度。
 
废硅粉自动识别
图4 废硅粉自动识别

       通过AI技术的应用,废硅粉的管理实现了智能化升级,不仅优化了整体运营效率,还显著减少了人工核对时间,从而有效降低了倒运成本。同时,这一系统大幅提高了废料处理的效率,为推动绿色生产目标、实现环保贡献提供了重要支持。

五、叉车安全AI识别报警:守护生命线的最后一道屏障

       合成车间内,叉车与吨包袋交叉作业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传统安全管理方式难以实时监测危险行为,极易引发事故。

       为破解人车混合作业监管难题,采用轻量化AI视觉方案:

       1.通过AI算法识别叉车进入吊装区域的行为,触发电动葫芦自动关闭并发出警示报警。

       2.系统实时监控区域内动态,一旦检测到人员进入危险区域,立即触发报警机制。
 
叉车吊装区域识别
图5 叉车吊装区域识别

       通过AI技术的应用,系统成功消除了叉车与人员交叉作业的安全隐患,切实保障了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显著提升了车间作业的规范性,有效减少了违规操作的发生。此外,这一智能化管理手段推动了安全管理的全面升级,为打造智慧工厂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硫酸钾AI计数:让每颗产品都“有迹可循”

       硫酸钾产品的计数工作长期依赖人工完成,不仅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还容易因人为因素导致计数误差,影响库存准确性。

       企业采用了智能化监控与信息联动技术:

       1.AI视频在线计数:在包装袋顶部安装AI视频设备,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硫酸钾产品进行在线计数识别。

       2.数据无缝对接:计数结果与仓库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实时共享,实现库存数据的动态更新。 
 
硫酸钾AI计数
图6 硫酸钾AI计数

       通过AI技术的应用,系统彻底解决了漏数、多数等问题,确保了库存数据的精准性,同时大幅缩短了计数时间,显著提升了整体作业效率。此外,这一可靠的数据支持为出库环节提供了有力保障,有效避免了发货错误,进一步优化了供应链管理。

七、还原炉视镜孔AI识别:智能监测点亮炉内“黑箱”

       多晶硅还原炉运行过程中,炉内可能出现雾化、亮点、树皮等情况,目前行业大多为人工观察调整生产参数。

       企业在还原炉工况的实时自主优化上,进行小规模试点验证:

       AI识别系统安装:在视镜孔处部署AI识别系统,结合自动控制系统,自动计算炉内状态并调整运行参数。 
 
还原炉内炉框
图7 还原炉内炉框

       通过AI技术的应用,系统实现了对炉内状态的智能监测,有效减少了异常停机的情况,从而保障了运行的稳定性。同时,操作流程得以简化,大幅降低了人工干预的需求,提升了操作的便捷性。此外,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积累的宝贵数据,为后续工艺优化提供了重要支持,助力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持续提升。

八、余电卸灰阀AI泄漏检测:防患于未然

       余热锅炉底部的卸灰阀是保证锅炉运行的关键的设备之一,用于定期排放锅炉底部的灰渣。如果卸灰阀发生漏水,不仅会导致能源浪费,还可能影响锅炉的正常运行,甚至引发安全事故,现场卸灰阀的漏水问题通常依赖人工巡检,但这种方法存在漏检、误报和响应不及时等问题。

       为消除人工巡检存在的三大缺陷,企业建立全自动化监测体系:

       1.通过摄像头或传感器实时采集卸灰阀的工作状态,包括图像、温度、湿度等数据;

       2.AI算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识别是否存在漏水现象;

       3.当AI系统检测到漏水时,自动触发报警机制,推送人员处理;

       4.记录每次漏水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严重程度等数据,便于后续分析和优化,通过历史数据分析,预测卸灰阀的潜在故障,提前进行维护。
 
锅炉底部的卸灰阀
图8 锅炉底部的卸灰阀

       通过AI技术的应用,系统能够提前发现潜在问题,有效避免事故发生,同时通过预测性维护大幅降低维修成本并延长设备寿命。此外,智能化监测还显著减少了能源浪费,提升了锅炉的运行效率,为企业的高效运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九、烟气排放AI自动识别:智能环保,守护蓝天

       工业硅冶炼炉在高温冶炼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烟气,包含粉尘、硫氧化物(SOx)、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等污染物。传统的人工监测或固定传感器监测方式存在实时性差、覆盖范围有限、误报率高等问题。

       企业通过AI视觉识别与多模态数据分析技术,可实现对烟气排放的智能化监测、预警及优化控制:

       1.实时监测与预警:通过加装AI视频监控与CMS数据对比,烟气超标时能够立即发出警报;

       2.数据可视化与趋势分析:对监测数据可视化分析,提供直观的可视界面,指导生产调整。
 
工业硅冶炼炉排烟烟囱
图9 工业硅冶炼炉排烟烟囱

       通过AI技术的应用,系统实现了烟气排放的智能化监测,确保排放数据始终符合环保标准,同时通过数据驱动的决策方式优化生产流程,显著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此外,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践行了绿色发展理念,还帮助企业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彰显了企业对环境保护的责任与担当。

结论

       AI视觉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标志着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加速。当前,该技术已在质检、物流、设备监控等领域验证其价值,并推动生产模式向实时化、自动化演进。未来,随着算力成本下降与算法成熟,AI有望深度融入制造业全链条,成为新型工业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程玥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读者评论 (0)
请您登录/注册后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