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纵览日本产业创新,感受先进制造文明

2025-07-30刘晨

13阅
1100公里、5城、2场展会、6家企业、4所高校、3座博物馆,行程紧凑而饱满。在这趟研学旅程中,无论是从科技还是文化上,都带给我了许多思考,让我见识到了与以往不同的模式,在拓宽了我的视野的同时还提升了我的素养,是一场极具教育意义的研学旅行。
       2025年7月6日至14日,我们团队沿关西—中部—关东一线展开了为期9天的研学活动:从大阪世博会起步,经京都大学、京瓷、欧姆龙京都太阳、山崎马扎克,转场滋贺大福、名古屋大学、三菱电机、富士通回收工厂,再到东京工业展、东京大学、东京国立博物馆、未来科学馆,最后以浅草寺、东京塔、秋叶原巡礼收官。1100公里、5城、2场展会、6家企业、4所高校、3座博物馆,行程紧凑而饱满。在这趟研学旅程中,我收获了不少知识,同时在研学过程中也思考了不少问题。以下是此次研学旅行带给我感触最深的三点:日本在某些领域的先进技术与企业管理手段、日本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日本企业的人文关怀。

日本的先进技术与企业管理

       先是关于日本的先进技术以及企业管理。在三菱电机名古屋制作所,我看到车间地面亮得像冰场,机械臂在伺服电机铜线绕线工位上翻飞,一圈又一圈,绕出的铜线总长每天可绕地球三圈,而焊点缺陷率被压到百万分之一以下。工程师的白手套在触控屏上轻轻滑动,语气平静得像在报天气。我站在一旁,感受着这井然有序的生产活动、心中不免感慨自动化技术所带来的生产便利。在京瓷总部,我为京瓷对于陶瓷材料的研究之先进感到惊讶。展示柜里一块巧克力色的氧化锆陶瓷,既可以做人工髋关节,又能做卫星散热片,关键在于让晶体按照既定方向“排队生长”。更动人的例子来自欧姆龙京都太阳工厂。为了让手部残疾的员工也能完成精细装配,传感器被改成了声光提示器;为了让轮椅顺利通过,流水线主动“弯腰”三十厘米。这些针对残障人士工作难题的技术研究,无疑为这个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人文价值。

       然而技术愈先进,阴影也随之拉长。据说大福半导体物流设备垄断了全球七成市场,成为了大福株式会社的主要收入来源。这让我不自禁地产生了其行业垄断的担忧。我想起马扎克机床博物馆里1860年的老刨床与最新五轴联动机并列的场景,历史告诉我,任何技术霸权终会被时间瓦解,但当下仍让人脊背发凉:一旦断供,全球芯片工厂是否瞬间停摆?

       关于企业管理,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京瓷的阿米巴式管理了。在京瓷资料馆,讲解员说,稻盛当年把研发部拆成5人一组的“阿米巴”,每个小组自负盈亏。无独有偶,名古屋大学有“小研究室制度”:一名教授、两名副教授、三名博士后、十名博士,构成独立“学术阿米巴”。这种结构促进了生产工作的效率,为企业的壮大奠定了基础。

日本的环保意识与行动

       说到环境保护,记不得不提富士通电子回收工厂了。在参观富士通电子回收工厂时,工作人员告诉我,一吨废旧手机板可回收约300克黄金,相当于同等重量金矿石的30倍。这一数字令我回想起前日在三菱电机车间看到的场景:工程师为减少电路板上一个针尖大小的过孔而反复修改图纸,只为此处铜耗降低0.01克。两者尺度悬殊,却共同指向日本企业对资源的共同态度:废弃物并非终点,而是设计环节疏漏的显影。此外,在富士通,我还了解到了日本对于电器回收的政策:居民需要付费回收电器。这与国内的卖旧换新的回收环境截然不同。究竟是哪种政策更好呢?这值得我的思考。

       在京瓷总部,我发现京瓷办公楼群顶部铺设了约2.1兆瓦的薄膜太阳能组件,年均发电量230万千瓦时,除满足自用外,富余电力通过虚拟电厂交易平台向周边1.2万户居民出售,2024财年直接收益约3.1亿日元。更为典型的是富士通九州工厂,其屋顶光伏、车棚光伏与储能系统构成“零碳微网”,白天峰值发电5.8兆瓦,夜间通过2.2兆瓦/8.8兆瓦时锂电系统平滑输出,年减排二氧化碳1.7万吨。两家公司将“阳光证券化”,使可再生能源成为可核算的资产负债表项目,而非简单的环保口号。

       在大阪世博会,我发现日本对于垃圾分类的要求很严格,不同属性的垃圾需要准确投放于指定垃圾桶;便利店店员主动为消费者撕下水瓶标签,并解释PET瓶身与PE瓶盖需分属不同回收体系;秋叶原手办店门前,则设有聚苯乙烯泡沫专用回收箱,回收后的泡沫经热熔造粒用于制造空调外壳;名古屋大学防灾演习中,教授将垃圾分类纳入日常演练科目,强调“分类是降低灾害次生环境风险的第一步”。这一系列看似琐碎的动作,共同构成了日本社会对资源循环的集体肌肉记忆,让垃圾分类的意识渗透进了老百姓的潜意识中。

日本企业的人文关怀

       说到人文关怀,欧姆龙京都太阳工厂一定是做得最好的那个企业之一。欧姆龙太阳的生产线比我想象中低矮许多。为配合轮椅员工的视线高度,整条传送带被降到距地面70厘米,支柱内嵌的电动升降机构可在30秒内升至1.5米,便于站立作业者操作。银色机械臂递送零件的动作刻意放慢,等待员工用下巴或肩肘触发确认键,完成一次无声的击掌。智子小姐坐在轮椅上,熟练地操控机械臂,胸前的纳税纪念贴纸闪着微光——那是日本政府为残障雇员颁发的年度荣誉标识,贴在工牌上与工龄徽章并排,分量等同。

       三菱电机名古屋制作所则安静得像一座图书馆。AGV小车沿磁条滑行,轮胎与地面摩擦系数被精确控制在0.25以下,行进声低于45分贝;机械手点焊溅起的蓝色火花在隔音罩内闪烁,却没有任何噪音。这些都说明了企业在设计生产线时,有充分考虑员工的感受,尽可能减少工作对员工的伤害。

       此外,我还关注到了一些细节,它们构成一套“看不见的福利系统”:欧姆龙的工具箱按使用频率以彩虹色谱排列,色弱员工只需记住位置即可快速取放;三菱的夜班食堂提供含茶氨酸的“清醒味噌汤”,降低夜班疲劳;走廊尽头的“发呆亭”是一间隔音玻璃舱,内置动态浮世绘,员工可在十分钟内完成一次心理重置。最令我触动的是午饭场景:欧姆龙餐厅每张桌下都装有轮椅锁扣,三菱则在贩卖机取货口加装15度倾斜托盘,确保轮椅使用者不会被热饮烫伤。

       京瓷则将人文关怀写进了制度。稻盛和夫提出“员工幸福最大化”先于“股东价值最大化”:退休员工可继续租住公司宿舍,月租仅一万日元;每五年一次的“金婚旅行”由公司承担一半费用;离职率连续二十年低于2%。在京瓷总部的一面墙上,贴满了被称为“任性提案”的员工便签:有人建议让机械臂在达成百万件无瑕疵时跳一支芭蕾,于是生产线尽头的六轴机器人真的会在达标后旋转三周半;有人抱怨螺丝分类费眼,工程部便开发出能播放宫崎骏童谣的分类盒,不同材质螺丝投入后响起对应旋律。人力资源部给出的数据是:这些看似“非效率”的投入,使员工提案参与率从38%升至71%,间接带来年均1.8%的产能提升。

       我偶然瞥见了厂区内的自动贩卖机。投币口随轮椅靠近自动下倾,取物口高度与胸口平齐,按键面积扩大到常规尺寸的两倍。机器左上角印着欧姆龙无偿开放的专利号,底部有一行小字:“No Charity, but a Chance.”那一刻我明白,当技术愿意弯下腰,人的尊严便站了起来。除此之外,日本的文化也带给我了与在国内全然不同的体验。首先是日本的秩序性强。在东京地铁,列车进站前5分钟,站台上已自然排成120度的折角队列;车门一开,中间自动留出一条让行通道,无人指挥,却像被隐形标尺丈量过。京都公交的下车按钮,每按一次只响一声,若有乘客误触两下,司机会通过后视镜投来温和但明确的提醒。这种秩序并非外部强制,而是内化于个体的“空气伦理”——不给别人添麻烦,也拒绝被麻烦。名古屋大学防灾演习中,AR眼镜投射7级地震场景,数百名学生自动单列弯腰,护颈姿势整齐得如同排练;教授的解释很简单:“1923年关东大地震,因推挤死亡的人数超过了房屋倒塌致死人数,秩序于是被写进了国民安全教育的首章。”

       其次,日本人似乎不愿意干扰他人。便利店收银台前,店员双手托住硬币托盘,找零动作被计时器限定在3.2秒以内;动作虽快,却始终保持无声。新干线车厢内,通话被视为失礼,戴耳机看视频者会加贴防漏音贴膜。我在大阪站咳嗽一声,旁边三位西装男士同时侧身,仿佛我的声波侵入了私人领地。更极致的例子在居酒屋:一位微醺的大叔与我攀谈17分钟后,忽然计算时间,举杯致意:“抱歉占了您17分钟,这杯梅酒请当作赔礼。”分寸感被量化为分钟,歉意则以饮料计量。

       再者,日本人做事似乎都有一股执念。执着首先体现在对细节的穷究。浅草寺求签处可同时接受扫码支付,但签纸仍坚持手工裁边,因为“机器裁切会让边缘过于锋利,划伤手指”。京瓷总部的陶瓷刀展示柜旁,摆着一把使用十年仍保持15度刃角的旧刀,旁边注释:“每日研磨30秒,十年累计10950次。”执着也体现在对旧物的延长生命。秋叶原二手相机店的老板用游标卡尺测量每台镜头卡口磨损度,精确到0.01毫米;若超过标准,立即退回翻新部门,而非降价出售。老板的解释是:“让顾客买到‘零妥协’的二手货,是店训。”

       还有,日本文化有传统与新潮两面。在东京站盖章纪念时,排在我前面的女孩先用湿巾擦净台面,再压下自己的印章;离开前,又将印泥残迹抹去。浮世绘式的留白精神被移植到公共空间:规矩框住了可能的杂乱,却为下一位使用者留下了洁净的无声温柔。胶囊旅馆的床头配有心率监测手环,24小时记录住客体征;但同一空间又设“一人食告白墙”,让孤独的旅人得以留下交友纸条。技术监控与人情联结并不冲突,而是被纳入同一套“分寸算法”。
    
       在参观了这么多的优秀企业、体会了日本的科技与文化之后,还有一个问题等着我去思考,那就是如何将这些优点带回国内并灵活运用呢?关于这点,我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推广垃圾分类,学习可借鉴的企业管理方法,以及建立企业文化。

       要让居民把厨余、塑料、金属分得清清楚楚,第一步不是贴标语,而是把“麻烦”翻译成“好处”。先在800户左右、年轻家庭过半的中高端小区或大学家属院试点,硬件上只需在原有四分类旁加两只AI识别桶——厨余和可回收各一,桶盖带语音纠错,总成本1.5万元,由街道和物业共担。软件更简单:每户一张二维码“绿色账户”,扫码即积分,100分可抵50元物业费或换连锁咖啡券,积分实时在大屏滚动,排名靠前的住户头像旁会出现一朵“樱花”图标。每月最后一个周六,把小区广场变成跳蚤市场,大学生志愿者用X光枪现场演示“一吨旧手机=300克黄金”,孩子把废螺丝投进蓝箱,家长在一旁换咖啡券,三个月就能把厨余纯净率从六成提到九成,可回收物增重四成,物业费欠缴率同步下降。企业可以把这套系统搬进园区,把社区积分折算成饭堂抵扣券,员工在家分好垃圾,上班就能“吃”到折扣,垃圾分类就从任务变成了福利。

       精益管理不必一上来谈哲学,先让数字说话。把一条年产值5000万元的SMT贴片线或光伏逆变器装配线设为“最小利润单元”,也就是阿米巴。第一步用Excel模板跑“销售最大化、费用最小化”日报,一天就能让工人看懂自己今天到底赚了多少钱;第二步给产线主任5万元以下改造权,但次晨必须在大屏公示ROI,三个月就能让钣金车间人均效率提升两成。TPS则拆成四张表:标准作业表把动作拆到秒,浪费地图用便利贴标七大浪费,改善提案卡保证24小时回复,红绳作战用红绳拉最短物流路径,30天验证有效再油漆固化。南方一家制衣厂用这套“拼盘”,在制品库存降一半,换款时间从3天缩到4小时。把垃圾分类积分与“任性墙”打通,员工在家攒的积分可兑换现场改善奖励券,家与厂就形成双循环,精益不再是培训课,而是每天都能摸到的小确幸。

       价值观如果只靠口号,三天就褪色,得靠故事和仪式反复浸润。把京瓷“退休员工1万日元住宿舍”翻译成“员工不是成本,是资本”;把欧姆龙为轮椅员工降流水线翻译成“技术为人弯腰”;把丰田“先造人再造车”翻译成“先育心再造物”。拍成60秒短视频,每周晨会前播放,八周就能形成记忆。车间设一面“任性墙”,员工天马行空的想法48小时内必须得到主管公开回复,有效提案立刻奖100元电话卡;工作满五年享三天带薪“亲子研学假”,公司补贴一半费用,照片回传做成文化长廊。再发一枚“静音徽章”,工人戴上即表示“今日专注,请勿打扰”,既保留日式克制,又照顾中国员工的面子。高层每月至少两小时“站现场”,与工人一起数螺丝,弯腰次数下降四成,良率却悄悄上升八个百分点。日本经验不是标本,而是一套可拆可装的工具箱,在中国土壤里,只要用收益把人心串起来,就能长出属于自己的方法论2.0。

       八天关西—关东研学,我们像把一台精密仪器拆成零件,又按自己的逻辑重新组装。大阪世博的“可降解塑料闭环”让我们看见资源循环的未来式;京瓷、三菱的微米级制造告诉中国工程师:极致精度可以成为一种信仰;欧姆龙太阳工厂里机械臂与轮椅员工的击掌,则证明技术一旦弯下腰,尊严便站了起来。垃圾分类不再是道德口号,而是一场“收益游戏”;阿米巴与TPS也不是高深理论,而是四张表、三张卡就能跑通的现场语言。最深处的震动来自文化:地铁里一声咳嗽换来的三次鞠躬、浅草寺求签处的扫码支付、居酒屋大叔17分钟后举杯致歉的梅酒——秩序、克制、执念被刻进日常动作,成为无需提醒的国民肌肉记忆。带回中国的,不是一条可以复制的生产线,而是一套可拆可装的工具箱:用收益点燃垃圾分类,用故事固化企业文化,用数据驱动精益改善。当东京站纪念章台前的女孩擦净台面再压下自己的章,我们突然懂了日本秩序的灵魂——“不让自己的存在,成为下一个人的负担”。这段旅程,无论是从科技还是文化上,都带给我了许多思考,让我见识到了与以往不同的模式,在拓宽了我的视野的同时还提升了我的素养,是一场极具教育意义的研学旅行。
责任编辑:程玥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读者评论 (0)
请您登录/注册后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