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九天的日本认知实习之旅,我们从大阪到东京参访了多家知名企业与工厂,通过深入了解企业文化、生产管理模式和前沿技术发展,全面认识了日本代表性企业的运营特色,极大地拓展了我的专业视野。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我的收获与思考。
一、企业管理与精益化理念
在参访过程中,导师不断向我们强调日本企业管理的精益化思想。这种由丰田首创的管理哲学强调准时化生产和持续改进,最初我对这个概念理解不深,但在实地考察中获得了直观认知。欧姆龙太阳工厂为残障员工量身打造的人机交互设备、符合人体工学的工位布局,以及色彩分明的车间导引线,都显著提升了特殊人群的工作效率。三菱电机的电路板生产线则采用垂直生产设计——原材料从六层开始逐层加工,最终在一层完成成品出库,极大优化了物流效率。这些案例让我认识到,精益化的本质在于系统性消除各类浪费,包括时间、成本和空间等资源。这种理念同样适用于高校管理:华中科技大学可借鉴其思路,优化课程时间安排,提高实验设备使用率,从而减少教学资源浪费。
合照
二、机械工业的历史演进
在山崎马扎克机床博物馆的参观令人印象深刻。正如陈老师所言,由于中国未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我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原始机床设备。博物馆按时间轴展陈的机床发展史,恰是机械工业进步的缩影——从皮带传动的简易机床,到现代五轴联动加工中心,技术迭代令人惊叹。
参观山崎马扎克机床博物馆
作为机械专业学生,看到专业领域的重要展品既感到新奇,又充满自豪。当解说提到我熟悉的技术时,更能产生深刻共鸣。但最触动我的,是目睹马扎克最新五轴加工中心时感受到的使命:中国在精密机床领域仍有明显差距,这些技术瓶颈正是我们这代人的机遇。作为华中大机械学子,更应善用学院顶尖科研平台,致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
三、中日制造业差异观察
参访过程中,我不断将日本企业与国内同行进行对比。除企业文化差异外,最显著的是制造业发展阶段的区别。虽然"中国制造2025"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相较日本标杆企业,我国多数制造企业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
在京瓷参观时,工作人员坦言其打印机虽在中国组装,但核心部件仍由日方掌控。更令我深思的是,日本市场对"本国制造"和"中国制造"的定价差异,反映出品牌溢价的存在。这既让人不甘,也鞭策我们继续提升制造业水平。值得欣慰的是,在日本工业展上,中国企业的技术实力已能吸引国际目光,这种同台竞技的场面令人振奋。
本次实习让我对企业运营有了更立体的认识。我将把所见所悟融入今后的学习研究,努力为中国制造业升级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制造从"大而全"到"强而精"的转型之路,正是我们这一代工程人的历史使命。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