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着对机械工业强国的敬畏之心,我们踏上了赴日认知实习的旅程。日本机械制造业在全球版图中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精密的工艺、前瞻的创新与深厚的产业积淀,早已成为行业内的标杆。此次行程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近距离观察日本机械产业的窗口,从企业经营哲学到生产现场的细节,从百年传承的技术到引领未来的创新,每一处见闻都在刷新着我们对机械行业的认知边界。
时间回溯到7月7日,我们首站来到京瓷总部。回顾京瓷的创办历程,其成功与稻盛和夫的决策力、创造力密不可分。他从不将目光拘泥于有限的产品,而是跳出固有思维,将创新性产品应用于多领域,积极开拓新赛道。同时,京瓷开创性提出的阿米巴管理方式,为企业扩张提供了关键支撑。量化分权、由上至下的管理模式,让每位员工都能成为主角,主动参与经营,激发了员工的经营活力,也使企业组织能随外部环境变化而灵活调整,得以在时代洪流中屹立不倒。此外,稻盛和夫在经营中形成的“稻盛经营十二条”独特哲学,让他在晚年面对日本政府提出的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仍能迎难而上,在陌生领域积极进取,这一切共同铸就了京瓷的辉煌。?
在欧姆龙工厂,我们深切感受到日本企业的人文关怀与创新性。这家大部分员工为残疾人的企业,在实地考察前,我曾对其生产质量存疑。与多数人的刻板印象一致,残疾人在生产效率、能力上似乎难以与身心健康者媲美。但考察中发现,欧姆龙针对员工不同特点,设计发明了适配的机械设备,通过巧妙安排提高生产效率,让设备适应员工,而非让员工迁就设备,这种理念令人动容。?
走进山崎马扎克博物馆,仿佛踏入了一部浓缩的机床进化史。早期展品中,那些依靠纯机械结构实现的精密动作尤其震撼——没有电子元件的辅助,仅凭皮带的联接与凸轮曲线的巧思,就能完成复杂加工。这让我意识到,机械创新的本质从来不是依赖技术堆砌,而是对原理的极致运用。当看到不同年代的机床陈列在一起,从手动操作到数控系统的迭代轨迹清晰可见,突然明白工业进步从来不是断裂式的飞跃,而是无数微小改进的持续积累。?
随后参观的大福日新馆,其先进的物流系统让人应接不暇。走一路,惊叹一路,到最后仿佛只会说“太厉害了”四个字。看着机械臂在传感器引导下精准抓取货物,无人小车沿着隐形路径穿梭,整个仓库不见大量人工却运转如行云流水。这让我思考:真正的自动化不是简单用机器替代人力,而是构建一个能自主协调的智能生态。当技术能预判需求、自动纠错时,效率的提升便不再是线性增长,而是质的飞跃。这种对“系统思维”的极致追求,或许正是工业智能化的核心密码。?
在三菱电机名古屋制作所,我们完整见证了电机的生产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线的高效运转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从电路刻印到线圈的绕制,让我对电机构造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那些曾经在图纸上抽象的结构,在流水线上变成了可触摸的实体。而在展馆区域,现场演示的电机可以做出几乎毫厘之间的精准转动,响应速度快得几乎没有延迟。这与我们机器人比赛时使用的电机简直天差地别。这种差距让我真切感受到,真正的技术先进不仅是参数上的领先,更是对“精准响应”的极致打磨。?
富士通电子回收工厂则让我们看到洗衣机、冰箱等废旧电器的回收全过程。与想象中高度自动化的场景不同,这里更多是人工拆解的身影——工人们戴着防护手套,熟练地拆卸螺丝、分离线路,动作麻利却不慌乱。社长后续解释说,由于电器型号繁杂、内部结构各异,目前还达不到全自动化拆解的程度。更令人震撼的是后续处理环节:那些被拆解的大件外壳,最终会被送入巨型粉碎机,变成均匀细腻的粉末,等待分类再利用。这让我重新理解了“回收”二字:它未必是冰冷的机械流水线,也可以是人工与技术协作的严谨体系。?
东京工业展上,数百家企业齐聚,各类创新产品琳琅满目,让我感受到工业创新的蓬勃活力。漫步途中,意外遇到几位中国公司的老板。与之闲聊中得知,他们带着自主研发的产品来参展,就是希望能开拓海外市场。那一刻,在众多国际品牌的包围中,看到中国企业主动“走出去”的身影,突然觉得工业展不仅是技术的展示台,更是不同国家产业力量对话的舞台。这种跨越国界的交流与竞争,或许正是推动全球工业不断向前的动力。?
回望这场横跨日本多地的认知之旅,京瓷的经营哲学教会我们“以心为本”的管理智慧,欧姆龙的实践诠释了技术与人文的共生之道,山崎马扎克的展品串联起机械行业的进化轨迹,大福的物流系统展现了智能时代的效率革命。这些见闻共同勾勒出日本机械产业的立体图景:它既扎根于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又始终保持着对未来的敏锐洞察;既重视技术的传承,更强调创新的突破。?
这次实习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差距,更找到了方向。机械行业从来不是冰冷的钢铁与数据,而是无数人用智慧与坚持书写的篇章。未来,当我们投身其中时,或许会记得京瓷车间里“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的标语,记得欧姆龙工厂里设备与人性的和谐,记得山崎马扎克博物馆里那台老机床传递的匠人精神——正是这些瞬间,让我们真正读懂了机械工业的灵魂。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