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别把生命当“公测”:造车新生代狂飙下的安全断链

2025-10-24e-works 孙亚婷 黄培

494阅
自主创新是汽车企业的灵魂,质量是汽车企业发展的根基,而驾乘人员的安全则是汽车企业发展的底线。造车技术需要长期积累,持续创新,绝不能揠苗助长。
1 一纸征求意见稿戳破新能源汽车企业“皇帝的新衣”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25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显示,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突破1700万辆,其中仅中国就贡献了近三分之二的销量,约1100万辆。这是一个属于电动车的黄金时代,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正在狂飙突进。然而,在这片繁荣景象之下,一些新生代品牌的安全基石却在悄然动摇。

       2025年9月24日,工信部发布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如同一记重锤,敲响了行业警钟。文件明确规定,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和车门内把手,无论车辆处于什么状态,车门外把手必须有供人操作的手部空间,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应易于车内乘员识别。

       当一项本应是产品出厂前就自检合格的基础功能——在紧急情况下能让车里的人出来——需要国家层面专门出台一份“指导意见“时,我们该为行业的进步鼓掌,还是为安全的倒退心惊?

       这份文件,就像是一个安全漏洞的“补丁”,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在智能、速度、颜值的狂飙突进中,部分新能源车企已经将最基本的安全冗余抛之脑后。

2 血与火的警示录

       先让我们看一下近段时间发生的新能源汽车事故:

       2025年10月17日,湖北武汉,一辆新能源汽车失控后,撞上道路护栏,冲到对向车道,与一辆面包车碰撞。现场视频显示,该车的左前轮车轴断裂,车轮脱落在10米开外。

       2025年10月13日,成都天府大道上,一辆新能源汽车因车主醉酒后超速行驶失控碰撞并起火,多名路人“拳打脚踢”都未能打开车门,最终车主被消防员切割车窗救出时已无生命体征。

       2025年10月5日,福建宁德,一辆停在停车场中的新能源汽车突然起火,连带烧毁了旁边的6辆车。

       2025年9月24日,安徽亳州,一辆新能源汽车在行驶中右前轮毂脱落,涉事车辆右前轮处疑似车轮羊角发生断裂。

       2025年3月29日,安徽铜陵高速上,一辆新能源碰撞后爆燃致3人死亡,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事发路段因施工临时改道至逆向车道,事故车辆碰撞后车门无法开启。

       2024年3月,山西某高速上,一辆新能源汽车碰撞后电源切断,电动门把手完全失灵,救援人员被迫破窗。

       从起火到禁锢,从解体到失灵,这些孤立的事故串联起来,描绘出一幅令人不安的图景:当创新的速度超越了安全的底线,每一次技术跃进,都可能成为乘客生命的一次豪赌。

3 安全,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然而,部分新能源车企却将这场赌局视为必要代价。在智能、速度、颜值的狂欢中,他们似乎忽略了汽车的本质是承载生命的移动堡垒,而非展示科技的时尚单品。

       造车理念,首要的是漂亮还是安全?答案显而易见,安全永远是汽车设计的基石。当车企将目光过多聚焦于外观的炫酷、功能的堆砌,却忽略了最本质的安全需求,这无异于本末倒置。漂亮的外壳可以吸引眼球,但安全才是一辆车最大的豪华。

       汽车工业百年,失效安全与失效分析应是融入车企血液的基因。这意味着,在设计之初,就必须预设所有可能发生的故障,并确保即使最坏的情况发生,系统也能导向一个相对安全的结果。

       然而,一些新生代车企对于主动安全的“傲娇”体现在对智能的过度迷信。以安徽铜陵事故为例,这暴露了主动安全设计的根本性缺陷。它不是在99%的场景下表现得像个天才,而是在1%的极端边缘场景下,保证不出致命的蠢事。

       当车企过度宣传其智能驾驶能力,却在最基础的障碍物识别上栽跟头,这不是技术瓶颈,这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是将真实道路当成了算法训练的试验场。智驾目前被渲染为“全场景无忧”,但传感器在强光、雨雪中的误判率仍存隐患,甚至为此发生过被主管部门下令S级强制召回10多万辆车的事件,暴露出车企在技术落地与安全承诺之间的巨大鸿沟。

       此外,电池安全虽经技术升级,但剧烈碰撞或穿刺仍可能引发热失控,部分车企通过极端测试视频博眼球,却回避了日常托底、长期暴晒等真实场景风险。

       而被动安全的“失守”则更显触目惊心。上述多起事故中出现的“打不开的门把手”是典型单点故障。一个微小的电子元件或机械结构的失效,直接导致整个逃生系统的瘫痪。这背后是冗余设计的缺失,是对最坏情况考虑的不足。

       车轮的脱落,更不是“碰巧断了”那般简单,而是结构设计的硬伤。它暴露了底盘与悬挂系统在承受冲击载荷时的脆弱性。电池车身一体化设计虽带来更低的重心与更高的强度,却也潜藏风险。当电池包上盖化身为地板,座椅直接安装在电池上时,不仅电池包的可维修性被大幅降低,而且轿车实际上也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独立、坚固的底盘。车辆不再有一个坚固的“脊梁”,而是将“脊梁”与最脆弱的“心脏”(电池)捆绑在了一起。

       此外,部分新能源车企直接取消液压刹车系统,采用纯电传线控刹车技术,虽能提升响应速度,但存在电子系统故障、信号传输延迟等潜在安全隐患。

       另外,还有一类不可忽视的隐藏安全风险。当前,新能源车企普遍将“3秒破百”、“百万级加速”等性能参数作为流量密码。电机瞬时扭矩的特性让30万级别的车型轻松对标超跑,这种“价格普惠+性能越级”的营销策略精准击中年轻消费者对速度的渴望。然而,性能狂飙的背后,安全配置的短板往往被刻意淡化,对于刹车性能的过度宣传,也往往使人忽视实际使用场景中的安全隐患,如果再加上缺乏经验的驾驶员,极端工况下失控风险显著增加。

4 回归敬畏汽车不是四个轮子的手机

       手机的迭代逻辑是,快速试错、快速更新,而汽车的迭代逻辑必须是万无一失,冗余再冗余。因为汽车的使用环境是瞬息万变的真实世界,不是恒温恒湿的实验室。驾驶员的生命,绝不是用来进行市场公测的小白鼠。

       这种敬畏,体现在对物理规律的尊重,体现在对冗余设计的偏执,更体现在对生命价值的最高承诺。造车新生代们带来了颠覆性的创新和体验,但绝不能带着互联网行业的“试错”心态,将百年汽车工业用血泪换来的安全准则视为可以绕行的“旧规则”。

       安全,永远是1,其他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后面的0。没有了这个1,再多的创新,也只是一场昂贵的、致命的数字游戏。

5 创新是灵魂,质量是根基,安全是底线

       汽车企业的发展绝非靠模仿与拼凑所能成就,不能搞大跃进式的冒进。正向研发,自主创新,是汽车企业健康发展的正道。

       然而,部分造车新生代为追求短期利益,走捷径、搞模仿,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在其漂亮的外表下,隐藏着对汽车材料、强度、刚度、碰撞试验与分析的欠缺,对汽车这一复杂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和动力学特性在不同工况下的测试与分析的不足,以及动力系统与刹车系统性能不匹配,汽车悬挂系统关键支承件强度不够等问题

       部分车型的智能座舱控制芯片采用了消费级芯片,可靠性和安全性存在隐患;有些车型明显缺乏模块化设计,导致维修时拆卸一个尾灯就需要大动干戈;若要拆卸动力电池包,则需全部拆掉座椅。甚至还出现价格不菲的双风道前舱盖根本无法有效导流,更无法散热的笑话。在汽车装配和检测过程中,异物检测也十分重要,而某车企却已出现异物遗留在轿车上的问题。此外,术业有专攻,一个汽车整车企业不可能,也没必要同时具备诸如制造大型压铸设备等专业设备的能力。

       汽车制造需要深入研究内在规律,从基础材料、动力系统、智能驾驶到主动与被动安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扎实的技术积累。只有通过正向研发,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赢得市场和客户的认可。

       自主创新是汽车企业的灵魂,质量是汽车企业发展的根基,而驾乘人员的安全则是汽车企业发展的底线。造车技术需要长期积累,持续创新,绝不能揠苗助长。造车新生代必须深刻反思,苦练内功,切实改进产品和服务。众泰汽车的倒闭就是前车之鉴!
 
责任编辑:程玥
读者评论 (0)
请您登录/注册后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