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智能制造源于业务痛点,最前线在应用场景

2025-09-16张戈BP

31阅

制造企业总是用最务实的语言,表达最真实的选择。

他们不会“符号化”地将智能制造,描述为打破“数据孤岛”,但他们已在快节奏地抛弃慢节奏的交付体系,以柔性化的混线生产,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他们也不会高调地宣传已在推倒“应用烟囱”,但他们却已实现了“研发、生产、销售”的业务协同;他们更不会解释,为什么要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但他们产线上的每台设备都在说“普通话”,设备的每个动作都已被数字化记录。

所以,华为理解的智能制造,源于业务痛点,但他的最前线在应用场景。

01

智能制造源于应用场景

长安汽车,中国四大汽车集团之一,162年的历史底蕴、40年的造车积累。位于重庆的阿维塔数智工厂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年产能28万辆,是全球首个全域5G数智AI柔性超级工厂,5G专网覆盖了厂区的1.2万台设备,关键工序自动化率达到100%,可实现黑灯生产。

但这还不是重点。

长安汽车理解的智能制造是商业模式创新是销售端给予用户更多的选择,生产端更灵活匹配,是从“按库存生产”,转向“按订单生产”。

传统车企多是沿袭“按库存生产”模式,通过库存去“预测”用户需求,并以此倒推,组织采购、排产、生产、物流。但实话实说,这种“预测”跟“猜”并没有多大区别,势必会带来高周期、高成本、高库存的压力。

而改变就始于智能制造。

通过落地C2M(从消费者到生产者)模式,长安汽车率先实现了“按订单生产”,支持消费者选配颜色、轮毂、内饰、软件等。例如,长安汽车旗下阿维塔、深蓝、启源等几款车型,目前可选配置就已经从200种增加至7000种。

这意味着,生产线上可能没有两台完全一样的车,但所有的零部件,都会在该出现的时间,出现在该出现的位置,即整个供应链和生产计划,都在围绕“订单”分秒不差地高效调度运转。

而据华为中国政企CMO郁赛华介绍,这是基于统一数据格式的商业信息流、生产工艺流、工程数据流的“三流打通”,更是“三流打通”后的设计协同、订单协同、供应协调、工序协调,以及资源协调。

图片 2.png

中国政企CMO郁赛华

或者说,此时的数智工厂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智能体。用户在线下单一台“星紫色车漆、21英寸气璇轮毂、岩棕内饰”的阿维塔07,数智工厂就会“吃”进去所有相关配件,并“吐”出一台阿维塔07。

02

问界无界,技术服务于场景

图片 3.png

同样是在重庆。

距离阿维塔数智工厂仅半小时路程,就是重庆的超级工厂,就是“问界”汽车的出生地之一。“超级工厂”可满足你对科幻的所有想象,园区内36辆纯电无人驾驶重卡,24小时不间断地将零部件进行高效输送;车间里超3000台机器人,超5000台智能化设备,按部就班地工作。

这背后是华为打造的零丢包、确定时延、高速畅通的高品质万兆园区网络。据悉,华为交付的园区生产网可提供毫秒级确定性联接,可支撑移动AGV、机器人等设备,在复杂环境中的零漫游、零丢包。

更重要的是,还已经将智能从车间延伸至园区,从物理世界孪生至虚拟世界,实现了从生产到运营,再到管理的全流程智能化。尤其是智慧运营中心IOC,已经上线园区总览、综合态势、智慧安防、智慧人行、智慧车行、智慧办公、智慧餐饮、生态态势、产线可视化等诸多功能模块,实现了全局态势可视、全域业务可管、全面安全可控。

换句话说,重庆的超级工厂,就像一幅采用散点透视法勾勒,且徐徐展开的画卷。‌它已将不同的应用场景串联在一起,并产生了移步换景的效果,而多视点的动态组合,又展现出“超级工厂”的全貌。

关键是,“超级工厂”还在持续进化中。

以重庆为模板,未来“超级工厂”的总装车间,一定会追求更高的自动化率,“超级工厂”的运营管理,也必是希望借助数字孪生技术,全生产周期,以此提供预测性解决方案,缩短研发及调试周期及成本。

这就有赖于,科技企业在技术上的持续突破,更有赖于科技企业能深入应用场景——为场景找技术、为场景找伙伴。

03

围绕应用场景找伙伴

图片 4.png

确实,智能制造正在改变,科技企业的生态合作模式。例如华为,其基于应用场景,寻找合作伙伴;围绕应用场景,识别伙伴能力;深入应用场景,联合伙伴共同打造解决方案,并横向共同进行市场营销和业务拓展。

在此过程中,一个又一个应用场景,已成为智能制造的突破口;一个又一个应用场景,已成为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研发领域广汽集团通过AI使能代码辅助生成,整车研发周期从36个月减少至18个月;在供应领域,广西柳药利用天筹求解器,实现综合排线效率提升15%,路径规划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30分钟;在销售领域,五粮液智慧门店年度销售实现4倍增长,动销率提升至91.9%。

所以,智能制造是个啥?

智能制造是“横向的体系化建设”,也是“纵向的场景化突破”;是“效率提升”,也是“价值创造”;是“技术+场景”的深度融合,也是“伙伴+华为”的生态融合;是围绕应用场景的业务流程优化,也是源于应用场景重构的商业模式创新。所以还是那句话:智能制造源于业务痛点,但最前线在应用场景。

责任编辑:王力
读者评论 (0)
请您登录/注册后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