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力设备总厂有限公司始建于1952年,是原电力系统的修造企业,现隶属于中国能建集团装备有限公司。公司地跨北京、河北、新疆三地,本部设在北京良乡。
公司始终致力于打造研发、设计、制造、服务一体化的国际能源装备公司,秉承“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干客户所需”的企业宗旨,坚持“清洁能源、智能电网、节能环保”的发展方向,以大型电站辅机设备、特高压电网装备、工程总包成套服务、备品配件与检修维护服务为主业,形成了发电、电网、冶金、建材、化工并举的产品格局和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公司具有国内的制造优势和突出的市场占有率,产品和服务遍布国内所有省市自治区和行政特区,遍及世界五大洲86个国家。公司设有省市级技术中心,是磨煤机研制基地,是特高压电网装备、核电母线国产化研制骨干企业之一;是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中国工业排头兵企业,员工总数2000+。
图1 北京电力设备总厂有限公司
二、CIO个人简介
崔志兴,本科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现任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下属北京电力设备总厂有限公司CIO,一直从事信息化方面工作。曾获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信息化先进个人,曾在国家级科技期刊《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以第一作者刊登《SQL与ORACLE接口的实现在企业信息化中的意义》论文。主持过多项信息化项目,2020年主持公司2000余万元全面信息化改造建设项目,包括机房建设、会议室多媒体改造装修、网站、OA建设、ERP建设、云桌面建设、云盘建设等10余项子项目。
图2 北京电力设备总厂有限公司 CIO 崔志兴
三、个人信息化从业经历及主要业绩
从事信息化工作11年,实现集信息工作管理、项目建设、软件系统使用和维护、硬件系统使用和维护、系统和网络安全为一体的五大类制度体系建设。重新构建公司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制度体系、建设架构体系、项目管理体系、运维管理体系、数据治理体系、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体系、培训考核体系、信息化软件正版化管理体系、信息化应急管理体系共十大体系,保障了公司信息化高水平、高质量发展。主持过多项信息化项目,2020年主持公司2000余万元全面信息化改造建设项目,包括机房建设、会议室多媒体改造装修、网站、OA建设、ERP建设、云桌面建设、云盘建设等10余项子项目。
四、近2年在企业主要推进的智能制造项目
2020年主持公司2000余万元全面信息化改造建设项目,从公司顶层架构进行设计,在疫情突发的状况下克服各种阻力开始项目实施,包括机房建设、会议室多媒体改造装修、网站、OA建设、ERP建设、云桌面建设、云盘建设等10余项子项目,实现公司全面信息化基础水平,助力企业在疫情期间快速复工复产,提升公司企业形象,加固公司网络安全水平,保证软件正版化工作的进展及公司业务流程效率。
架构及详细介绍如下:
图3 信息化改造架构总图
1.建设标准化的信息化机房,设施配备齐全(供电配电系统、防雷与接地、空气调节系统、UPS、消防系统、安防系统),排除了安全隐患,改善设备运行环境,且整洁、美观;
2.优化综合布线,实现标准化,建立了一个既能覆盖本地又能与外部互联互通的企业级布线系统;
3.大楼无线覆盖,实现无时无地网络互连,提升了办公便捷性;
4.视频监控采用高清分辨率,光纤重新布线,减少占用网络线路带宽;
图4 北京电力设备厂视频监控系统
5.智能会议室改造,提升了功能性和会议体验;
6.重新构建集流程管理、知识管理、集成整合、沟通协作、信息门户于一体的OA系统平台。平台共有五大门户(内网门户、个人门户、政工门户、外网门户、下载中心),10余个功能模块区,并将邮箱、云盘、老oa、ERP系统部分功能做集成实现单点登录,打破了信息孤岛,优化了流程效率,增加了多项功能,易用性、美观性及兼容性得到了大幅提升,且增加了移动端和微信公众号;
图5 OA系统平台界面
7.内网门户:内部网站主要分图片新闻、电视新闻、中国能建要闻、公司新闻、公告栏、公司公文、宣传教育等几大板块;
图6 北京电力设备厂内网平台界面
8.创建新外网门户:外网分公司新闻、公司介绍、主营业务、人才招聘、信息公开、联系方式六大板块;
图7 北京电力设备厂外网平台界面
9.升级政工门户:党史学习、党务新闻、党支部管理等;
10.搭建云存储平台,便捷公司文件共享;
11.Ipv6及信息安全项目按集团要求进行整改,部署下一代防火墙、应用防火墙、上网行为管理、安全态势感知等安全设备,全方位消除安全隐患;
图8 北京电力设备厂安全感知平台
12.部署云桌面系统,保护数据传输安全及可追溯,现公司研发设计人员应用,且能够提高运维效率及动态资源的分配,极大节省设备成本及人员成本;数据多副本,防止数据丢失。
五、个人在智能制造工作中的体会
智能制造在机械制造行业目前还难以实现,主要是因为机械行业老牌国企居多,设备老旧的情况比较多,改造难度大,经济投入大。如果是在智能车间层面还比较可行,先实现自动化车间、数字化车间,再到智能制造车间。建议当前信息化公司,可以着重从整体架构和机械行业的状况出发,从实际出发,解决公司的实际问题。不要总拿高大上的概念,比如智能制造,太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