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丰田没有秘密:一条生产线的百年效率革命

2025-03-31e-works

202阅
在汽车工业的漫长征程中,丰田汽车独创的以成本控制为核心、消除一切无效劳动和浪费的“丰田生产方式”,被誉为全球制造业的标杆。
       在汽车工业的漫长征程中,丰田汽车独创的以成本控制为核心、消除一切无效劳动和浪费的“丰田生产方式”(Toyota Production System,TPS),被誉为全球制造业的标杆。丰田生产线布局的变迁史,不仅是工业工程的经典案例,更是精益生产理念从萌芽到成熟的实践史。从300米长的传统流水线到模块化的智能工厂,丰田用近一个世纪的探索,诠释了“消除浪费、持续改善”的精髓。
 
丰田在日本的生产基地
丰田汽车公司
图片来源:丰田汽车

织机基因与“准时制”的原始脉动

       丰田的起源始于一台改变日本纺织业的自动织布机。在丰田佐吉发明的“G型自动织机”中,当纬线断线时自动停止的“智能停机”装置,蕴含着“自働化”理念,成为日后丰田生产方式的重要根基。1933年,丰田喜一郎在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内成立了汽车部。1937年,丰田汽车工业公司正式成立。一年后,丰田建起了真正称得上量产工厂的举母工厂。

       在此期间,对极致成本的追求让丰田喜一郎提出了与如今的丰田生产方式相通的口号——“Just In Time(简称JIT,准时化)”,必要的物品、必要的时候、按照必要的量制造和运输。举母工厂的设计也体现了这一理念。
 
举母工厂蓝图
举母工厂蓝图(来源:丰田汽车)

       图纸从上至下,依次是负责金属加工的锻造和铸造、组装部件、喷涂、车体组装等车间。这座综合性工厂集铸锻工艺、机械加工、装配、冲压、涂装、总装等所有生产工序于一体,成为当时日本最先进的汽车制造基地之一。

TPS霸权时代,U型线的空间魔术

       丰田公司最初将车床、铣床等设备集中于独立车间,采用批量生产方式,即每完成一定数量的在制品后才转入下一工序。1947年,作为举母工厂机械车间主任的大野耐一为了实现一名工人看管多台设备的构想,创造了按照产品加工流程布置设备的方式,将机器排成“二”字形或“L”字形,尝试让1名工人同时管理2台机器。1949年到1950年,又将机器改为排成“口”字形等,挑战让1名工人同时管理工序连续的3台甚至4台机器,大幅提升作业人员的劳动生产率,实现了零部件机械加工的流水线化。这也是丰田生产方式中“多能工”、“多工序操作”以及“U”字形生产线的雏形。

       1953年,大野在机械车间首次试验“看板系统”,通过物理卡片传递生产指令,实现后工序向前工序“拉动”物料的逆向控制。至1959年丰田元町工厂投产时,TPS初步成型:依据生产流程将各类工艺设备如车床、铣床、钻、磨、焊等有序地布置成流水线,使得工件和在制品能够按照流程顺序流动;流水线采用多能工轮岗制,工人需操作相邻3-4台设备;看板系统覆盖全厂,将库存压缩至福特模式的1/10;同时推行“安灯”(Andon)异常警报装置,确保“问题暴露即解决”。这种“人机协同”模式,使丰田在1960年代将生产效率提升至美国同行的2倍。

       U型生产线的诞生源于丰田对传统直线型流水线效率瓶颈的突破性反思。1960年代,大野耐一在观察便利店货架“回旋取物”的高效动线后,结合TPS的核心理念,创新性地将生产线首尾相连设计为U型布局。
 
U型线示意
U型线示意(来源:Christoph:AllAboutLean.com)

       这一变革彻底颠覆了福特式直线流水线因工位分散、工序割裂导致工人移动距离长、在制品堆积严重的问题,U型线通过环形结构将各工序紧密衔接,使一名多能工可同时操作多个相邻工位,移动距离缩短70%,并实现“单件流”生产。同时,U型线还具备动态平衡能力,可通过调整工位密度与作业顺序,使各工序周期时间(Takt Time)趋于一致,消除瓶颈并提升整体节拍稳定性;U型单元还可快速重组,配合快速换模技术,实现多车型混线生产,大幅缩短换型时间,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的灵活响应。

       至1970年代,U型线已成为丰田全球工厂标配,其“消除浪费、激活人效”的设计哲学,不仅使缺陷率降至0.01%,更推动丰田库存周转率较同行提升47倍,成为精益生产从理论到实践的标志性载体。

模块化产线的拓扑重构,柔性生产的破局密码

       尽管U型线是TPS的核心载体,但其不太适合完全或大部分自动化的生产线,并且早期的U型线无法实现A/B双线并行,为了应对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提升生产效率,丰田在生产线布局上进行了进一步改进。

       1992年,丰田在九州新工厂的建设中,对汽车装配线的划分进行了大胆尝试。这条装配线被分割成11个独立的子部分,每个部分大约有100米长。这样的细分化布局,使得生产过程更加灵活,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车型的生产需求,同时减少了生产线过长带来的诸多问题。每个子部分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操作和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的精准度。同时,丰田在保留JIT准时化生产的同时,也打破了“零缓冲库存”教条,九州工厂设置的绿色缓冲箱,提升库存周转率,大幅减少停机损失。
 
1992年九州工厂装配线布局
1992年九州工厂装配线布局
(来源:Christoph:AllAboutLean.com)

       1994年,元町工厂对原有的生产线进行了改进。虽然没有像九州工厂那样进行激进的细分,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内饰线被保留为一个整体,而底盘线则被分为两个部分,同时设置了两个Final Line。
 
1994年元町工厂生产线的布局
1994年元町工厂生产线的布局
(来源:Christoph:AllAboutLean.com)

       2014年,元町工厂的装配线布局再次升级。与1994年的布局相比,这个新布局被分割成更多独立的部分(8条子线),并且在它们之间设置了小的缓冲库存。这种布局不仅进一步提高了生产的灵活性,能够更快速地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还通过缓冲库存的有效设置,平衡了各子线之间的生产节奏,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等待时间和库存积压,实现了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的双提升。
 
2014年元町工厂装配线布局
2014年元町工厂装配线布局
(来源:Christoph:AllAboutLean.com)

       如今,S线在汽车装配线中更多被应用,这些生产线可能长达数千米,由多个直线型流水线组成,并在物料流动的拐角处留有缓冲区。在元町工厂1公里长的装配线上,大约有3000个零件需要安装在线上的每辆车中,总装车间实现了混流生产,可同时装配多种车型,装配线布局充分考虑汽车的模块划分、组装方法、组装顺序和作业姿态,实现装配过程的人性化和柔性化。

e-works日本精益智能制造考察团曾多次走进丰田,现场感受丰田生产模式:

       从元町工厂初探丰田生产模式

       近距离感受丰田--探访丰田堤工厂&丰田汽车会馆

       走进丰田高冈工厂——精益生产的缔造者

       为了进一步提升柔性制造能力,丰田自2012年起引入新全球架构TNGA(Toyota New Global Architecture)。TNGA架构将丰田原有的100多种不同平台精简为6大主要平台,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跨车型的零部件通用化,并实现多款车型共同使用同一生产线生产。装配线不再依赖固定工位布局,而是采用可拆分的“动态U型单元”,例如将发动机线拆解为3组模块化单元,通过输送小车实现燃油/混动车型的快速切换;采用小型化、高精度设备替代传统大型机械,减少占地面积,设备可移动基座占比从12%提升至67%。同时,低重心车身设计(如凯美瑞车身重心降低20mm)使底盘安装流程简化,装配线工位布局变得更加紧凑。TNGA也被视为继TPS后的又一次革命,不仅提升产品竞争力,还推动企业向高效、灵活的生产模式转型。

面向未来的进化之道,如何破解新能源时代困局

       虽然丰田是最早实现新能源动力量产化的企业,但当汽车工业进入电动化深水区,在随之催生的全新生产工艺面前,这家百年企业正站在十字路口。特斯拉的“Unboxed Process”装配模式被认为标志着汽车生产模式的第三次变革,一系列颠覆性的创新使特斯拉的单车利润达到丰田的8倍,而丰田的精益改善却难以抵消这种结构性效率差距。
 
图片来源:丰田汽车
图片来源:丰田汽车

       为了应对挑战,丰田也随之展开了一系列变革。2023年,丰田展示了其下一代电动车的部分生产线装备状态,引入一体化压铸、解构车身、自走式生产线(Self-propelling Assembly)等创新技术,并计划2026年推出BEV专属产线。一体化压铸可使电动车车身结构更加简单,减少了零部件数量和生产工序;与特斯拉分为6个部分不同,丰田计划将汽车分成前中后三个部分,减少模块数量,提高效率;Self-propelling组装线则通过取消传输机,利用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实现对车辆运行的外部控制,使工厂布局更加灵活,显著降低了工厂投入。丰田还计划在此基础上,利用TPS,减少工程浪费。
 
图左:原本的后部模块,由钣金零件构成;图右:使用了一体化铸造技术的新模块
图左:原本的后部模块,由钣金零件构成;图右:使用了一体化铸造技术的新模块(来源:丰田汽车)

       目前,丰田元町工厂通过“自走式产线+模块化”组合,已实现生产线投资减半与混线生产灵活性。同时,丰田也在元町工厂部署了虚拟仿真系统,实时映射物理产线状态,优化设备布局与物流路径,使工厂空间利用率提升30%;采用VLR(车辆物流机器人)实现全天候无人运输,焊接车间无人化率提升至70%。

       当下,丰田的转型实际上是TPS哲学与电动化、智能化的再平衡。尽管短期内仍需弥补效率差距,但其在固态电池、自走式产线等领域的突破,仍展现出传统巨头深厚的制造底蕴。

       这场百年汽车制造史的第三次变革,胜负尚未分明,但无论如何,丰田生产线布局变迁史,仍是一幅充满智慧与创新的画卷。丰田的“持续改善”(Kaizen)理念始终贯穿于生产线布局变迁的每一个环节。从传统装配线的探索,到精益理念在生产与管理中的全面渗透,直至面向未来的新能源汽车生产模式探索,丰田始终以客户为中心,以消除浪费、提升效率和质量为目标,不断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在这段历程中,丰田不仅为自身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球汽车工业乃至整个制造业树立了标杆。

       一手创造了TPS的大野耐一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若知还有更好,则永远不会停息,这就是改善之魂”。

       5月18日至25日,e-works日本精益智能制造考察将第十次启航,感受、学习“精益”背后的企业运作模式,领悟“精益之道”。
责任编辑:程玥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读者评论 (0)
请您登录/注册后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