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上午,e-works第十届日本精益制造考察团到访了位于东京都港区东京塔畔的日本能率协会集团总部,受到了日本能率协会咨询集团(Jap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Consultants,JMAC)中国事业总监西冈英树先生的热情接待。通过西冈英树先生的授课,考察团不仅领略了日本文化与管理哲学在全球竞争中的独特魅力,更对企业推进精益生产和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有了全新的启发与思考。
e-works考察团在JMAC总部合影
JMAC作为日本知名咨询公司,一直致力于全球企业经营改革和人才培养等咨询服务,1942年成立以来,JMAC服务了全球60多个国家的企业,并早在1986年开始便对中国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JMAC中国事业总监西冈英树先生
日式经营管理的核心哲学
日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独特的"三方好"哲学——不仅追求企业自身利益,还要兼顾客户和社会的福祉,近年来更发展为包含供应商的"四方好"理念。其基本思想是强调企业与员工形成命运共同体,通过长期雇佣关系构建稳定发展基础,注重制定可持续的长期战略规划,倡导团队协作。
日式经营管理哲学
在公司管理上,日本企业重视“过程管理”、“合意形成(通过协商达成一致)”、“报联相(报告-联络-相谈)”和“PDCA循环”,严格践行"现地、现物、现任"的三现主义原则,鼓励全员沟通参与,实现小步快跑的渐进式创新和持续改善(Kaizen)。
"报联相"的目的是实现实时协同,强调发现问题立即反馈沟通,而非事后汇报。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更是要深入现场,做到三现主义。西冈英树先生举例道:"高层若仅听层层汇报,获取的可能是失真的信息。丰田社长每年必到车间拧螺丝"。PDCA循环中特别强调"合意形成":决策前充分讨论,一旦达成共识则全员严格执行,即使有异议也必须朝既定方向努力。
e-works考察团聆听西冈英树先生授课
探寻精益数字化的发展路径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诞生了精益生产实践,并帮助全球无数企业突破了管理经营的困境。JMAC将精益生产方式定义为没有“返修、过量生产、搬运浪费、无效动作、等待时间、库存积压和过量加工”七大浪费的生产方式,并强调通过“自働化”(Jidoka)和“准时化”(Just In Time)来减少异常与浪费。
在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数字技术与传统精益生产理念的创新融合,形成了精益数字化思想。数字化与精益化的融合应该先精益化,夯实现场管理,再用数字化工具固化改善成果。
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应该是“转型”而不是“数字化”,不应以数字化工具为主,需要从应该解决的经营课题入手,分析企业痛点再匹配工具,要整体考虑,关注供应链、生产链、工程链、服务链,四链协同。
数字化转型需要关注四链协同
同时,也要善用数字化工具。例如,在现场管理上,应用IOT技术,实现对位置(IoTL)、作业(IoTO)、场合(IoTS)、数量(IoTC)、危险(IoTH)、设备稼动(IoTA)与质量(IoTQ)的全面掌控,追踪人或物的位置信息,记录物品数量,记录生产现场的瞬间、设备稼动监测……将以往看不见的状态可视化。但需要注意是的是,要避免过度数字化,产生第八大浪费“数字化浪费”。数字化需要服务于排除浪费的目标,而非盲目投入。
现场IOT 7大工具
同时,学习精益数字化不能只照搬5S、看板等工具,应该以人为核心,一方面通过吸纳多样性的人才,构建合理的人才成长机制,富有激励性的制度和舒适的工作环境,打造一个“对员工有吸引力的”工厂;另一方面通过自动化和数字化的推进,形成一个“不过分依赖员工的”工厂。
后记
站在东京塔前,西冈英树先生的话语仍在耳畔回响:"世界地图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版本,因为每个国家都把自己放在了世界的中心。真正的国际化,是学会用他人视角反观自身。"这或许正是精益数字化最深刻的隐喻——工具可以标准化,但落地必须带着对文化差异的敬畏与理解。
精益生产的精髓并非简单的流程复制,而是对"消除浪费、追求完美"这一哲学内核的领悟。精益生产诞生于特定的产业生态,却通过持续改善的基因,成为企业保持全球竞争力的密码。数字化转型则为这一传统智慧注入新动能。在数字化转型的深水区,技术迭代要求工具创新,但尊重现场、消灭浪费的匠人精神始终是根基。唯有将精益管理的文化智慧与数字技术的变革力量相融合,才能构建既适应全球化竞争,又保持本土化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两种思维范式在文化碰撞中的创造性转化。
e-works CEO黄培博士与西冈英树先生合影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